目前分類:健康一點靈 (1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
研究:每周做2次瑜珈 防心律不整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鉅亨網新聞中心(來源:華人健康網)2013-01-31  15:11




心律不整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,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資料顯示,目前台灣有心律不整


的患者多達50萬人,嚴重心律不整者就將近上萬人,易增加中風和血管栓塞疾病風險。美國堪薩斯大學


醫學中心最新研究則發現,一周上兩次瑜珈課程,能有效改善心律不整情況,同時也能讓病患的心理狀


態更安定。




圖片/取材自英國《路透社》


練瑜珈不僅可以安定心神,對於心律不整的患者更可能有改善的效果。英國《路透社》(Reuters)30日

報導,瑜珈可能是有益治療心房顫動的輔助運動,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(Kansas Medical Center)讓49

位心律不整平均達5年以上的患者參與研究,第一階段的3個月,先行測量他們的心跳頻率、焦慮程度、

壓力抑鬱指數,以及日常生活品質。



第二階段同樣為期3個月,讓受試者每星期參加兩次瑜珈課程,並記錄這段期間他們對生活品質的滿意


度、焦慮程度等,且在此兩個研究階段中,患者仍然有接受醫院追蹤治療。研究結束後,以心臟監測儀


測量患者的心顫頻率,結果發現瑜珈課程之後,頻率比研究第一階段時降低近4倍;而且患者的心理焦


慮程度,以特殊量表上的分數顯示(分數最低20至最高80)也從34降到25。


華盛頓大學醫學院(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)物理治療研究的研究人員拖德(W.


Todd Cade)表示,瑜珈或許可成為有心房顫動困擾的患者,一個輔助改善的途徑,但並不表示可因此而


不藥而癒,目前還需更具體的證據來證實瑜珈對心律不整的效果,如患者想要靠瑜珈改善,建議還是先


跟醫師討論後再決定






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& 身心科 李俊德主治醫師 摘要編輯

 


不正常呼吸的原因:

 


呼吸是我們身體和世界互動最基本的方式。順暢的呼吸,會讓血液補充足夠的氧氣,以供應身體的使用。

 

不正常的呼吸,其原因除了肺部與呼吸道的身體疾病外,其他常見原因是壓力、緊張和強烈的情緒。當我們生氣時,我們可能會屏住呼吸;焦慮恐慌時,則引發短淺而急促的呼吸,甚至會出現吸不到氣的害怕感覺。

 


呼吸的種類:

 

呼吸,可分為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。胸式呼吸時,吸氣時胸腔上下起伏,空氣大多進入肺臟的上半部,胸式呼吸在運動後比較有用,因為那時的身體較急迫的 需要氧氣。腹式呼吸時,當你吸氣時腹部凸起,反之吐氣時腹部自然凹下,此種呼吸只消耗很少的能量,能加強肺部下半部的換氣。當身體不是在劇烈運動時,較適 合使用腹式呼吸。

 


腹式呼吸的好處:

 


( 1 )、會增加腹壓,按摩內臟,使腹腔血液流暢分布,並加強體內毒素的排除。

 


( 2 )、使得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(負責興奮功能)活動慢慢被壓抑,同時副交感神經的功能(放鬆作用)逐漸地加強,所以有放鬆身心的良好作用,對於恐慌發作與焦慮有很好的預防功效。

 


( 3 )、持續練習一段時間後,還可以治療疲勞、免疫力失調、腰酸背痛,對於便秘、大腸激躁症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消化性潰瘍、壓力性頭痛等身心症皆有很大的幫忙。

 


如何做『腹式呼吸』?

 


( 1 )、身體躺平或坐或站皆可,雙手可輕輕放在腹部上方,便於感受腹部凸起或凹下的感覺,盡量保持放鬆,目標是放鬆身心。

 


( 2 )、吸氣時腹部凸起(吸氣時腰際要同時用力),吐氣時腹部自然凹下。 呼吸時,胸部肌肉放輕鬆,肩膀不要上下晃動,將注意力放在感受自己的呼吸上面。

 


( 3 )、恰當的呼吸次數是每分鐘四(指吸氣四次、呼氣四次)到六次,呼吸一次共約十五秒到十秒,吸氣或呼氣要和緩順暢、不要太用力,較好的情況是呼氣約為吸氣的兩倍時間(呼氣比吸氣速度慢)。

 


( 4 )、呼吸時,吸得越飽滿越好,越深越好,全程用鼻子呼吸。

 


( 5 )、在早上起床後十分鐘及晚上睡前十分鐘練習最好,可慢慢延長時間,但以不超過一小時為限。

 

腹式呼吸,需要勤加練習才能領會。假以時日,不但益身,而且學得一套「放鬆武功」。

 


腹式呼吸 凹凸更來勁

 

人都需要呼吸,但你知道呼吸可以更有效率嗎?

 

很多人都有經驗,當呼吸道、肺部出現問題,或者緊張不安、壓力、生氣時,呼吸往往短淺而急促,甚至有時會「上氣不接下氣」,這時呼吸大約集中於頸部 呼吸道。一般呼吸則是進入肺臟的上半部,劇烈運動後,身體較急迫地需要氧氣,特別能感受到吸入胸腔的胸式呼吸,更深層的呼吸則是將空氣吸入腹部,屬於深且 慢的腹式呼吸。
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晉興說明,呼吸分為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,胸腔就像一個幫浦,吸氣時,胸廓往外擴張,橫膈膜向下,使外界空氣進入肺臟肺泡內進行氣體交換,吐氣時則相反。

 

腹式呼吸則是將氣吸入腹部,吸氣時腹部凸起,吐氣時腹部自然凹下,此種呼吸效率較高,越深層、越緩慢的呼吸,肺臟的氣泡才能得到很好的擴張,周邊的氣泡也才能運動到,同時也能增加橫膈膜運動量、胸肌運動量,肺泡不易塌陷。
陳 晉興說,腹式呼吸效率較高,所以耗費的能量也相對較少,耗費能量越少,就有越多的能量可以做別的事。呼吸也影響許多身體的重要功能,包括細胞氧氣供應,血 液酸鹼度平衡還有自主神經系統、血壓、心跳以及情緒控制,更重要的是,呼吸是可以自主控制,並透過練習加以改變,因此近年呼吸調控運動,如氣功、瑜伽都深 受注目。

 

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講師蔡美文說明,有不少研究證明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、肺氣腫,可藉由腹式呼吸改善或調整,並可協助減壓、放鬆。台大 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藍青解釋,慢性呼吸道病患因為缺氧所以換氣快、效率差,就像汽車要開太快或太慢都效率不好,反而更耗油,呼吸效率差,也就更沒力 量。
陳晉興提到「呼吸」與「腎臟」主管血液酸鹼度平衡,使一般人維持血液 PH 值(酸鹼值) 7.4 ,也因此若中樞呼吸系統或腎臟代謝功能皆出現問題,就會影響身體功能。藍青說明,台大醫院多年前針對洗腎患者進行研究,病患每天作兩次腹式呼吸、簡單氣功 動作,三個月後觀察患者食欲增加、精神更好。

 

藍青解釋,因為腹式呼吸就是橫膈呼吸,所謂按摩內臟的效果,腹腔壓力增加,肝臟血管也承受壓力而擴張,跟運動促成肌肉收縮、放鬆的原理相同,有助血 流循環。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蔡敦仁也以超音波證實,腹式呼吸對肝臟血管的改變,另外也因為換氣效率較好,獲得較多氧氣,不容易產生倦怠、疲勞感。

 

藍青鼓勵大家將腹式呼吸運用在日常生活上,可以改善運動時候的換氣效果,也就能改善運動的能力。先是學習如何腹式呼吸,一天 10 分鐘、 20 分鐘的練習,躺著學比較容易,接下來再學習坐著、站著走路都可以腹式呼吸,之後再增加時間的訓練,呼吸越慢越好,一開始先一呼一吸,之後可以呼兩下吸一 下,當呼氣呼得越長,可以吸的氧氣就越多,換氣量也更好。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 不運動 30萬熟女骨鬆


多喝牛奶補鈣 跳繩可增密度


一項最新調查發現,大台北地區三十五至四十九歲的熟女,有約一成二已出現骨質流失情形,進一步分析發現,這些骨質流失的女性,逾半數完全不運動,推估全台共有三十萬人。醫師表示,女性在三十五歲後骨量較容易逐年流失,建議年輕時多運動、喝牛奶以儲存骨本,以免老來因骨本不夠、併發髖骨骨折,一年內死亡率將高達兩成。


這項調查是由哈佛健診進行,並於昨舉行記者會公布結果。哈佛健診台北院區院長納祖德昨說,調查係針對五百七十二名三十五至四十九歲女性進行骨密度檢測,結果發現,約一成二受檢者有骨質流失現象,推估全台約有三十萬名熟女有骨質流失情形。分析發現骨流失女性中五成七完全不運動,五成五常喝咖啡,七成五是外食族。


應趁年輕存骨本


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、骨科醫師楊榮森表示,女性需趁著年輕時及早儲存骨本,因為三十五歲後,骨量會以每年平均減少百分之零點五方式流失,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,導致容易骨折,以髖骨骨折為例,六十五歲以上女性一旦發生,其在一年內死亡率約兩成。


外食族高危險群


楊榮森說,要儲存骨本,可從運動、飲食著手,建議可進行負重式運動,例如跳繩,有助增加骨密度,飲食上要多攝取牛奶、小魚乾等含鈣較高食物,一般而言,外食較不易營養均衡,所以外食女性常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。
昨出席記者會的葉小姐日前因走路跌倒,造成左腳腳踝骨折,就醫檢查才發現,二十五歲的她,已有骨質流失情形,讓她嚇得直說以後會多喝牛奶來補鈣


愛抽菸未老先衰


納祖德說,曾有名三十五歲女子因長期飲食不均衡,抽菸又無運動習慣,日前到該院健檢,發現骨頭未老先衰,已罹患骨質疏鬆症,建議她開始服藥治療。


骨質疏鬆症防治注意事項


◎少菸酒、咖啡、碳酸飲料、甜食及茶葉,以免妨礙鈣吸收
◎進行跳繩等負重式運動,有助增加骨密度,但已有骨質疏鬆症患者不宜進行,以免發生骨折
◎每天攝取1000毫克鈣質(相當約600c.c.牛奶或7塊巴掌大豆腐或10平匙的小魚乾),與8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
◎適度曬太陽可幫助體內維他命D形成,每周建議進行3~4次,每次約10~15分鐘
資料來源:楊榮森醫師、詹鼎正醫師


















http://tw.nextmedia.com/applenews/article/art_id/34045097/IssueID/20120223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五個常被誤解的身體困擾


愛睏、緊張、小腹凸、失眠等困擾,別以為只是壓力造成的影響,其實,很大的原因是姿勢不良而引起的。所以當你感覺身體不適、精神不濟時,檢視自己的工作姿勢,調整一下體態,在深呼吸幾次,或你的困擾馬上就會迎刃而解。


1. 老是昏昏欲睡沒有精神 
昨天晚上明明睡了八小時,怎麼一早又是哈欠連連,感覺昏昏欲睡?可能是工作十座椅太低,使你整天伸長著脖子工作,導致腦部缺氧,因此老是覺得沒精神,一直想睡覺。


2. 常常覺得胸悶、心悸
工作中常覺得莫名奇妙的緊張起來?可能是你彎腰駝背的坐姿搞鬼。當你肩膀僵硬、胸部凹陷時,呼吸也會變的較短淺,吸入的空氣只到胸腔就回吐,缺乏深呼吸的結果,讓你產生胸悶、心悸的不舒服感。


3. 小腹總是減不掉
嘗試了各種偏方及運動,小腹卻總是凸凸的減不下來?可能是坐姿不良的影響。習慣性的斜躺在椅子上工作,腹部總是鬆垮的擠成一團,缺乏活動、伸展及深呼吸的結果,小腹的脂肪自然難以消除。


4. 晚上失眠睡不著
想睡但是睡不著,總是輾轉難眠?可能是你的思緒混亂不夠放鬆,也可能是你的睡姿有問題。側睡時過度蜷曲身體壓迫胃部,手枕在頭部下方,雙腳交叉等不良姿勢,都會影響你的睡眠品質而導致失眠。


5. 走路總是斜一邊
走路的時候常常越走越靠近馬路牆壁?可能是因為你的骨盆傾斜不平衡,使你有輕微的長短腳症狀,因此走路的時總是無法直線進行,會往腳較短的體側偏行。


四大警訊,馬上就醫!


脊椎問題如果可以在早期發現,經由適當的藥物治療、配合復健運動和姿勢調整,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。但是問題就是,一般脊椎病痛並不容易在早期發現,進行診斷與治療,而且常常會被認為休息一下就好了而忽略了其嚴重性,所以平常應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如果腰痠背痛的情況沒有因為休息而復原,或是出現以下四種情況之一,一定要盡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,以免延誤病情而加重健康的負擔。


1.  局部疼痛
背部脊椎周圍產生局部的酸痛感,在適度的休息過後沒有恢復,反而持續很久或是更加疼痛,這個時候就應該要看醫生找出疼痛的真正原因。


2. 疼痛、酸麻、無力感
不管是否曾有脊椎部位的疼痛,如果手腳軀幹持續出現疼痛、酸麻或是無力等現象,很可能是因為脊椎不正常彎曲壓迫到神經所引起,一定要及早就醫找出原因。


3. 痛的睡不著覺
通常睡眠時候平躺的狀況可以減輕脊椎壓力,多數疼痛可以因為平躺休息而得到舒緩,但如果是因為腫瘤或感染等原因所造成的脊椎病變,平躺休息時反而會更加疼痛,甚至晚上會痛的睡不著覺。這種特殊反常的現象出現時,一定要及時就醫。


4. 大小便功能失調
如果有持續性的大小便功能失調,但腸道和泌尿系統的檢查卻沒有異樣,此時有可能是脊椎出了問題。




 


(本文摘自《脊椎健康,全身健康》,臉譜出版20096)


作者  陳允中/AFAA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台灣區顧問





 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推薦  林頌凱醫師的痠痛百寶箱  部落格

已拜讀他的書<一個動作擺脫痠痛>內容都是你我他會遇到的身體痠痛問題。

深入淺出的文字配合插圖講解簡單易懂,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,

書中更提供了自我治療、運動治療、復健治療等處方...(有很多動作


跟瑜珈一樣喔!)

以下是林醫師的部落格,當然已設定在我的最愛裡囉!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painfree-forall/archive?l=f&id=5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什麼樣的人能長壽?我們聽過世界各地長壽老人的秘訣,媒體也不斷報導出醫學專家對長壽的新研究,但哪些適合國人借鑒?最近,《生命時報》請國內權威專家從眾多長壽方法中篩選出以下幾種,只要堅持做到這「三慢四快」,長壽對你來也許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。
(一)「三慢」給身體調整的時間:






1吃飯速度慢一點



可能你真得很忙,但這不該成為吃飯狼吞虎嚥的藉口,要知道,我們的胃不是敞開口等著你往裡傾倒食物的大袋子,整個消化系統都需要時間來處理食物,在以長壽著稱的地中海地區,慢慢吃飯就已成為當地人的長壽秘訣之一;而遍及45個國家和地區的「國際慢餐協會」的成立,更是讓慢餐變成了一種健康時尚。




衛生部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高芳堃指出,細嚼慢嚥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量,且有助於其與食物的充分混合,增進消化吸收,這一點,對於牙齒不好的老年人來說,尤其重要,此外,也有專家認為,慢慢吃飯能緩解緊張、焦慮的情緒;多花些時間咀嚼食物,還可以鍛煉面部肌肉,減少皺紋,所以,想長壽,就要慢點吃飯,一般建議,一口飯最好嚼20次以上,每頓飯吃15分鐘以上。



2脾氣上來慢一點



有「火」能發出來是好的,但「點火就著」卻不是什麼好事,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總幹事楊萍告訴記者,學會控制不良情緒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,需要強調的是,控制不良情緒,不代表要壓抑憤怒,研究表明,生悶氣不利於心臟,同時也會影響免疫系統正常工作,所以,正確的化解方法很重要。


楊萍說,在發現自己快發脾氣時,趕緊換個環境或在話題上打個岔,都有助於消解不良情緒,如果你能經常用深呼吸、運動等方式調節自己的心理態,心態慢慢就會變得平和,當你覺得沒什麼事得發脾氣時,就明你正在踏上健康長壽之路。


3心臟跳得慢一點:


為什麼烏龜能活百歲,有些動物卻只有十幾年,甚至更短的壽命?德國科學家發現,壽命的長短似乎與心跳的快慢成反比,也就是,心跳越快,壽命越短,烏龜心跳分鐘20―30次,因而長壽;老鼠的心跳達到每分鐘500―600次,所以壽命很短。


這一理論能否套用到人身上?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女性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萊斯 利曹 博士認為,絕大多數人的靜止心率在分鐘60―100次,較慢的心率意味著,你的心臟不用太過賣力工作,就可以完成輸送血液的任務,因此,心跳次數越少,身體就越健康。


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主 任 醫師魏盟認為,雖然目前醫學界對這一理論還有爭論,不過,在患有冠心病或心衰的病人中,它是成立的,有研究顯示,對於這些患者,心跳快要比心跳慢的死亡率高,義大利心肌梗死治療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,如果健康人能夠天用1小時步行4公里,即可刺激迷走神經,減慢心跳速度。
(二)做到四快最健康:



1走路快


當快走成為一種運動方式,毫無疑問,它會讓身體變得更健康,但法國居理大學的研究發現,就算你不把它當鍛煉,平時幹什麼事都喜歡快走,也對身體有益,走路慢會增加人的血管壁厚度,讓人更容易患心臟病或中風,而步速快則會提高體內高密度脂蛋白,也就是好蛋白的水準,保護心臟,讓人更長壽。


2反應快:


反應快的人更長壽,來自愛丁堡大學和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的研究證明,與血壓、運動水準等因素相比,反應速度是健康長壽更好的「風向標」,反應遲鈍,行動遲緩的人,比反應快的人過早死亡的危險高2倍。


高芳堃表示,反應快說明智力況不錯,沒有患上老年癡呆症等會影響大腦功能的疾病;身手敏捷,明平衡力等運動能力沒問題,會較少因為跌倒引起意外損傷。這樣的人長壽的機率高,做點智力遊戲,如數獨、猜謎,甚至電腦遊戲等,都有利於保證大腦靈活;而練練單站立、側走等動作,也會讓你的平衡性變得更好。


3大便快:


要想長壽,各個系統都得「運轉」正常,而檢驗排泄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,就是大便通不通,大便順暢,說明腸蠕動好,沒有肛腸疾病;反之,總也解不出大便,宿便堆積,會不斷生毒素,造成腸胃功能紊亂、分泌失調、精神緊張等問題。


北京二龍路醫院副院長譚靜范認為,避免便秘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如多吃蔬菜雜糧、多喝水、定時排便,多進行提肛、按摩腹部等保健動作,此外,美國腸道學專家還建議用大笑緩解便秘,因為它能讓肚皮顫動,對腸子起到按摩作用,並緩解壓力與緊張。



4入睡快:


入睡快的人往往擁有充足而高品質的睡眠,因為他們能夠較快地進入深睡眠態,這是養生保健的一個重要前提,而入睡慢的人則會老覺得累,還會影響記憶力、抗病能力,或是出現心理問題。


為了能夠儘快入睡,要保證睡前不要太餓、太飽或太累,做些小運動,儘量放鬆肌肉,如重複握拳動作、抬抬肩膀、咬咬牙,另外,也有專家指出,睡覺時採用右側臥位,左手自然放於左股之上,雙交叉的態,最利於快速入眠!







 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美國醫學界做過研究,發現影響人類壽命的原因,二十%與遺傳有關,二十%與環境有關、醫療十%,其餘的五十%都跟個人因素有關,也就是跟吃喝拉撒睡這些生活習慣,如飲食方式、運動次數、情緒的管理等有關。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,現代人到底有哪些錯誤的生活方式?這些錯誤的方式又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影響?


錯誤一:吃錯了,打壞身體的健康基礎


根據前美國另類醫學會主席麥可•傑森博士(Dr. Michael Janson)在二○○二年發表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:每個美國人一年平均吃掉七百五十六個甜甜圈、六十磅蛋糕和餅乾、二十三加侖冰淇淋、七磅薯片,以及二十二磅糖果。另外,每個人一年還吃掉二百條口香糖、三百六十五罐可樂、九十磅脂肪和一百三十四磅精製白糖。從這份資料你有沒有發現,美國人吃得最多的,都是含高糖分、高脂肪和人工添加物的壞食物!


除了不該吃的壞食物吃很多以外,更糟糕的是美國人對該吃的好食物反而吃得太少。傑森博士也提到:每一天,四一%的美國人沒吃水果,八二%的美國人沒有吃十字花科蔬菜,七二%的人吃的蔬果裡所含維他命C幾乎是零,八+%的人吃蔬果時,根本攝取不到維他命A,還有八四%的人根本沒吃含纖維的穀物。在這種「標準美式飲食」之下,有五+%的美國人攝取的維他命A、八+%的人攝取的維他命B6、七五%的人攝取的鎂,都低於RDA(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s,每人每天最低建議攝取量)。


看到美國人不僅愛吃壞食物,好食物的營養也嚴重不足,導致健康基礎逐漸惡化,你是不是嚇了一大跳呢?其實,這種「標準美式飲食」早已悄悄成為台灣人的飲食習慣,你可能會發現,自己的蔬菜、水果吃的比美國人還少呢!沒錯,這就是我們身體健康惡化的主因之一,也就是壞的食物吃太多,好的食物吃太少了!要知道,食物是健康的基礎,吃錯了,當然會生病!


錯誤二:壞習慣,身體健康惡化的元凶


根據美兆健檢中心於2010年元旦專刊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,華人位居榜首的錯誤生活習慣是「缺乏運動」;其次是每天連續使用電腦三小時以上;第三名是睡醒立刻下床。第四是翹二郎腿,第五是水喝得太少,其他的不良習慣還包括如廁時閱讀書報雜誌、喝太多的咖啡和茶……等。除了華人不愛運動外,事實上,根據最新研究顯示,美國人也只有五%會從事跑步、騎單車或有氧運動等強度運動。
  接下來我們就談談,造成健康惡化的五大殺手。


健康殺手1:不運動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曾針對台灣人的運動習慣做調查,結果發現:每週運動至少三次、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人數只有二二•六%,三次以上者有十七•二%,換句話說,有將近四分之三的人沒有固定運動的習慣!所以體重變重、身體變差的人越來越多,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。


缺乏運動的錯誤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傷害有多大呢?最直接的影響當然是越來越胖,而且肥胖者的年齡層也有越來越低的趨勢。緊跟在不運動及肥胖後面的毛病就是: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風險。


健康殺手2:長時間打電腦
不運動會嚴重扼殺我們的健康,連續打電腦三小時以上,當然也是高風險的錯誤生活模式。因為連續打電腦代表一直坐著不動,坐著不動就會影響血液循環;長時間打電腦還會導致視力惡化;而電磁波無時無刻的影響更不容小覷,除了破壞我們的免疫系統外,也會增加罹癌的機會。


健康殺手3:一睡醒就跳下床
不良生活習慣的第三名是睡醒立刻跳下床,這對緊張忙碌的現代人來說,是司空見慣、習以為常的小事。但這種小事卻會在你不留神的時候,讓你措手不及,增加疾病風險。特別是中老年人,更是不得不注意的錯誤習慣。根據研究顯示,在早上六點到十二點,人們突然發生中風、心肌梗塞等腦血管、心血管問題的機率,比其他時段高出二十%到二五%,因為睡了一覺之後,如果還沒暖身就立刻跳下床,心和腦的血液循環會應變不及,導致心肌梗塞、中風等意外。


健康殺手4:翹二郎腿
如果你很習慣翹二郎腿,而且一定要翹二郎腿才舒服的話,那麼很遺憾的,我必須告訴你:你的骨盆已經歪了!大多數人剛開始翹二郎腿只是為了時髦、好看,這個時候脊椎其實還沒歪掉,但隨著翹腿的時間越來越久,脊椎就會慢慢變形,導致最後不翹二郎腿,渾身就不舒服。一旦脊椎惡化,就會開始壓迫神經,進而引發更多疾病,例如呼吸不順、腰痠背痛等等。


健康殺手5:水喝太少
大家都知道,成人一天至少要喝足(以每公斤體重來計算,是三十五〜五十毫升)的水,才能夠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及排毒,可是現代人卻普遍存在著水喝太少的問題。


人體是由七十%的水組成的,水量不足,身體的毒素就無法藉由水排出而累積在體內,毒素累積多了,身體又怎麼可能會好呢?很多人喜歡喝罐裝飲料,雖然對身體來說也是補充水份的方式,可是罐裝飲料多半太甜,大量補充果汁、汽水、茶飲的結果,反而造成身體負擔過大。


錯誤三:壞心情,當然逼出壞身體


如果你以為,身體的健康只和身體有關的話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現代人生活忙碌、緊繃,早上趕上班打卡、下班後為了業績熬夜加班;開會、塞車、忙著接送孩子,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可以用「團團轉」來形容。在這樣高壓、沒有空間的生活型態下,現代人的情緒往往沒有出口,因此容易出現憂鬱、焦慮的現象。


要知道,我們人之所以會生病,絕對不是純粹「生理」或「肉體」的問題,而是「身、心、靈」三方面失衡,或與周遭環境或人群失去平衡和諧所引起的症狀與現象。




文章出處:完全優診所 / 林承箕 醫師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
 走路曬太陽遠離退化性關節


 


很不錯的保健資訊,請三、四、五年級同學都能研讀一遍,或許能改變一些錯誤的觀念。  

走路曬太陽遠離退化性關節
根據統計,全台灣年逾50歲的中老年人,每2人就有1人罹患不等程度的退化性關節炎,一走路就痛,不少人因而整天待在家裡,一動也不敢動,導致症狀惡化速度加快,最後真的走不了。

「這是個錯誤的觀念。」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副教授陳勝凱指出,每個人都會老化,關節也是一樣,使用到某種程度後,就會因磨耗而退化。一旦出現這種又名骨關節炎的退化性關節炎時,患者必須要有正確認知,才不會讓症狀急遽惡化下去。  

陳勝凱表示,正常人骨頭與骨頭接觸的地方,就是關節軟骨,正常的軟骨組織光亮平滑,但隨著年紀增長,軟骨過度磨耗,軟骨碎片掉入關節腔內並在關節腔內刺節囊,製造過多的關節液,引發紅腫熱痛,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。從光片看來,正常的關節軟骨面平滑光亮,一旦關節磨損,就會出現凹陷。
 
有些病情嚴重者,軟骨磨損的附近甚至會有骨刺增生情形。不管怎樣,關節炎通常以四大症狀表現,一是疼痛;二是關節變形、腫脹;三是晨起感覺僵硬,下床運動後,症狀稍稍緩解;四是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。就疼痛這項而言,
如果是 O型腿的人,身體重量大都落在關節內側,這個部位較易出現磨損及疼痛。相反的,X型腿的關節疼痛幾乎都出現在外側,且腳愈歪,變形愈厲害,也就愈痛,少有例外。  

運動增強軟骨海棉作用陳勝凱說,軟骨就像一塊吸滿水分的海棉,當我們走路時,腳往下踩那一刻,身體重量往下壓,軟骨裡面的關節滑液就會被擠出;腳往上提,來自身體的重量消失,關節滑液又回吸到軟骨裡面,形成一個動態平衡。就在關節滑液進進出出之際,營養成分才能進入軟骨組織裡面,維持軟骨的健康。問題是,大多數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一來怕痛,二來也擔心運動會增加關節的磨損,不敢走動,整天就坐著不動,軟骨缺乏關節滑液帶來營養成分的滋潤,時間一久當然出現更大的問題。  

為此,陳勝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四種症狀時,就應特別留意,並去除損關節」的錯誤觀念。他強調,適度的運動可增強軟骨的海棉作用,藉著不斷流進流出關節滑液,既可帶給軟骨營養,保持濕潤,關節周圍的肌腱也會增強,減少軟骨磨損的機率。  

在所有運動中,陳勝凱認為走路是中老年人最佳的選擇,如果覺得自己的平衡感還不錯,騎自行車、跳舞、游泳等有氧運動,也不妨試試看。但他強調,這些運動應融入日常生活中,不要一曝十寒,而應隨時為之,但若正處於關節疼痛之際,就不要勉強去運動,以免症狀更加惡化。此時,不妨以「三隻腳」來替代兩隻腳,拄著枴杖來分擔身體重量,讓軟骨及關節獲得更充分的休息。  

每天至少應走路半小時,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任蕭國川也認為,屬節律性運動的走路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選擇,每天至少走個半小時,如果持續走12個小時以上,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,當然可以繼續走下去。

如果有更多時間,他建議患者定期到健身中心,請教練協助訓練股四頭肌的強度。蕭國川解釋,股四頭肌是大腿膝蓋周邊的大塊肌肉,愈強壯,愈能吸收膝關節撞擊的力道,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症狀。游泳及騎自行車,也是相當好的運動。蕭國川指出,患者在水中游泳時,受到浮力影響,關節受力較小;騎上自行車,大多數體重落在臀部,膝蓋受力較少,也不失為不錯的運動。  

多曬陽光防止骨質流失在日常運動之餘,陳勝凱建議這些患者也要多曬曬太陽,因為陽光可將維生素D活化為 D3,增加鈣質吸收,有效防止骨質流失,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。  

當然,除了維持適當運動,蕭國川建議早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,可試著服用硫酸鹽葡萄糖胺製品來減少軟骨的磨損。從多年來的臨床觀察,他發現三分之一患者吃了這類製品後有效,可少受點苦。   
  
  


 




 
 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
因為人體結構本來就不利於站立,站立時,我們的背肌必須負擔重力將身體往下拉的巨大力量,因此負荷極大。 長時間站立時,背肌將不堪負荷而受傷,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不動。如非得已,採用兩腳輪流彎曲姿勢,以降低背肌的負擔。 此外,我們常常會因工作檯的高度不對,而採用站立彎腰工作的姿勢,這樣會加重背肌的負擔,而也會增加椎間盤的內壓,極易造成椎間盤突出。 因此如非得已,一定要彎腰工作時,則應輪流將一隻腳放在板凳上。若忘記採用正確的姿勢,極易造成腰背部的傷害。 像左下圖的刷牙、洗臉等每日例行公事,往往需要長時間的雙腿伸直地彎腰站立,極易拉傷背肌或造成椎間盤突出。 正確的作法是採用一腿伸直、一腿彎曲的姿勢,以控制骨盆的動作,使上半身直立,以減輕背部的應力。如右下圖,將一腳放在一個小板凳上。


 


如下圖:
將一腳放在一個小板凳上。


 



 


洗臉時也是 (下圖),最好如右下圖,將一腳放在一個小板凳上。




打噴嚏的自然動作就是會將上半身向前彎曲,其實是一個讓椎間盤突出的危險動作 (左下圖)。最好的姿勢是身體靠牆、一腿彎曲,再來打噴嚏 (如右圖),就可以降低椎間盤突出的機會。很多人覺得會來不及,但是你練練看,一定來得及靠牆曲腿。




資訊時代的來臨,讓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電腦前完成,而工作者的姿勢也變成長時間的坐姿。坐在椅子上,對背部的負擔一定比站立時小; 然而長時間不正確的坐姿,卻也容易產生背部傷害,相信很多人都有親身經驗。因此應避免長時間坐著不動。 如非得已,最好使用腰托或高背椅,而且應定期起來活動。


像左下圖斜躺在沙發上看電視,再將小腿跨在矮几上,簡直是人生一大享受,但對脊柱卻有莫大的傷害, 長期採用此姿勢,易使椎間盤退化而突出。坐有坐相,最好的姿勢是腰部緊貼椅背,並使用腰托,且大腿有支撐 (如右下圖),以減輕腰部肌肉的負擔。



 
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
長時間的坐著打電腦,對背部的負擔很大。 最好採用高背椅來支撐脊柱,如有腰托更佳。


 



 


像左下圖的椅子過高,導致雙腳懸空,即使背部有足夠的支撐,懸空腳的重量會使骨盆前傾,而導致腰痠背痛。最好如右下圖,將 雙腳放在一個小板凳或腳踏板上,使小腿與地面呈 90 交角。



 


移動重物


站有站相:作者:柴惠敏


移動重物時,常因物品重量過大,雙手不堪負荷,而使用背部肌肉的力量。因此若忘記採用正確的姿勢,極易造成腰背部的傷害。


像左下圖的拉重物時,常常用雙腳頂在地面、臀部向後拉的姿勢,極易拉傷背肌或造成椎間盤突出。 正確的作法是採用一腿伸直、一腿彎曲的姿勢,使上半身直立,以減輕背部的應力 (右下圖)


 



 


像左下圖的推重物時,卻又往往因力量不足,而採雙腿伸直、身體前彎的姿勢,極易拉傷背肌或造成椎間盤突出。 正確的作法是採用一腿伸直、一腿彎曲的姿勢,儘量使上半身直立,以減輕背部的負荷 (右下圖)



 


同樣地,雙腿伸直地向前彎腰來抬重物是很危險的動作,像左下圖, 我們常常會直接彎腰抬起起來,極易拉傷背肌或造成椎間盤突出 (閃到腰) 正確的作法是採用蹲下去、將物體重心拉在雙膝之間,使上半身直立,再利用大腿力量站起而抬高重物 (右下圖)


  


 


 



 


做家事 作者:柴惠敏


繁瑣的家事常常要在某一特定的姿勢下、花很多時間才可以完成,因此若忘記採用正確的姿勢, 則極易累積微小傷害,而形成腰背部的傷害。一個常見的問題是:當 所要進行的工作位置太遠時,往往會因懶得走過去或是被物件阻隔過不去,而採用探身取物的姿勢, 會造成腰背部的傷害。最好是多走一步路,儘量靠近要做的地方。 像左下圖的用抹布擦高處的玻璃,常因擦不到而採探身墊腳、伸長身體的往上擦,故極易造成腰痠背痛。 正確的作法是直接爬上窗台或站在椅子上,使身體接近欲擦拭的地方,以減輕背部的壓力 (右下圖)


 


 


拖地板常常將拖把前伸至距離自己太遠的地方 (左下圖),極易造成背部及肩部的痠痛或拉傷。正確的作法是採用一腿伸直、一腿彎曲的姿勢,以減輕背部的壓力 (如下圖)


 


而拖把擰乾水的動作也要小心 (左下圖),常常懶得蹲下去,就直接彎腰將拖把的水擰乾,這是危險動作。 正確的作法是採用一腿伸直、一腿彎曲的姿勢,或蹲下去做,以減輕背部的壓力 (右下圖)


 


 


像左下圖的燙衣服,常常衣服距離自己太遠,而採用伸長身體前傾的姿勢,極易造成背部的痠痛。正確的作法是將自己的腿放在 小板凳上,也就是說採用一腿伸直、一腿彎曲的姿勢,以減輕背部的壓力 (右下圖)


 



 


洗碗的動作也要注意,不要採用長時間雙腿同時伸直、身體前彎的姿勢 (左下圖)。正確的作法也是將一腳放在 小板凳上 (右下圖)


 


 


逗弄小孩 作者:柴惠敏


 


逗弄、照顧小孩或嬰兒,常常會因為關愛或時間來不及,忘記採用正確的姿勢,造成腰背部的傷害。


像左下圖的把小孩從地面抱起,最危險的姿勢就是雙腿伸直、身體前傾的姿勢。正確的作法是先蹲下去,將嬰兒抱靠近自己一點, 再站起來,以減輕背部的壓力 (右下圖)



 


 


像左下圖的幫嬰兒穿衣服,常常因為嬰兒床的欄杆高度限制或普通床的面積太大,而距離嬰兒過遠。正確的作法是將嬰兒抱靠近自己一點 (靠近床緣),或屈一腿放在床上,也就是說採用一腿伸直、一 腿彎曲的姿勢,以減輕背部的壓力 (右下圖)



 


照顧患者 作者:柴惠敏


長期照顧患者或老人,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姿勢。很多人會想貪圖方便或爭取時間,而忘記採用正確的姿勢, 結果照顧者反而成為背部傷害的患者,反而需要他人照顧。


像左下圖,幫患者翻身,常常因為患者的位置在病床的中間,而使照顧者採用直腿前彎的姿勢 (如左下圖),很容易傷害背部組織。正確的作法是屈一腿放在床上,也就是說採用一腿伸直、一腿彎曲的姿勢,來減輕背部的壓力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

 


 



 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汐止瑜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